
■文、圖/記者 譚祥軍 特約記者 鄭建超 通訊員 鮑曉宇
本報訊 在她還沒出生時,母親便被診斷出精神疾病。父親不堪重負,在她7歲時,與母親離異,她由姥姥和母親輪流帶大。如今,她長大了,母親喪失了勞動能力,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。
1月7日上午,沿著被積雪覆蓋的蜿蜒小路,記者來到李丹租住的小屋。這是間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,只能勉強放下一張1.2米的小床和一張課桌。合租的還有另外7戶,大多是附近的上班族。
21歲的李丹是湖北醫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2017級影像班學生,來自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,從家鄉到十堰需要坐30多個小時的火車。
初見校園,這個樂觀開朗的姑娘既開心又煩惱,開心的是雖然遠離家鄉千里,依然有媽媽陪在身旁,一同度過大學4年時光;煩惱的是經濟問題,入學時交的學費一部分是其高考結束后打工3個月掙的,一部分是親戚東拼西湊支援的。
大學期間同學們一般都是集體住校,可李丹剛入校便提出走讀申請。在輔導員李進老師的詢問下,李丹才說出真相:父母離異,母親患精神疾病20多年,長期服藥,有溝通障礙,完全喪失勞動能力,需要有人長期陪護。
當輔導員老師提出對外報道一下她這個“典型”時,李丹婉言謝絕:“我并不覺得自己帶著媽媽上大學有什么特殊之處,贍養父母是我應該做的。”
窮人的孩子早當家。交談中,記者發現李丹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內斂、堅強樂觀。當談到向媽媽隱瞞姥姥去世多年的消息時,她的眼眶濕潤了,隨即又笑了笑說:“今天去做家訪,千萬不要在我媽媽面前提起姥姥去世的事,我擔心她情緒會波動太大。”
不論寒暑,李丹每日都要負責母女二人的一日三餐,大一的基礎課程本就繁重,李丹從租住地走到教室一趟需半個小時,有一點點空閑時間,李丹多半是在出租屋的小課桌前學習,母親陪伴在側,時不時地微笑凝視。
李丹的母親在向記者介紹女兒時說:“李丹是班級的學習委員,我最喜歡看她在桌前學習的模樣,越看越喜歡,感覺特別開心。”李丹的母親從眼神到心里都流露出對女兒的依戀和期冀,雖然她有時會答非所問,但涉及到女兒學習方面的問題,她都會笑出聲來。
李丹看到母親臉上的表情,也微笑著說:“媽媽在哪兒,家就在哪兒,雖然天氣寒冷,出租屋也略窄,但是我們的心里是暖的。”
http://sywb.10yan.com/html/20180110/497138.html